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学科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方案,到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公布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
自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双一流”建设方案,到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公布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名单,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名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成为了国家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1]。聚焦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出台的《中医药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精神,陆续出台了《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等具体措施,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学科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重视了学科设置,才能够使得院校人才培养结构更加的合理。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进行调研,梳理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中医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探索更多有效途径。
一、“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在“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在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中,几乎存在相同的学科设置模式。首先,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分配给占主要地位的中医药学科,目的在于建立类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发展模式,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逐渐向药学、生命科学等周围学科扩展,最后才涉及法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从不同程度上盲目得追求学科大而全的,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2],导致一些学科特色及优势学科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质化”的中医药院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
(二)中医药领军人才缺乏,学科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领军人物-高水平临床-高质量项目-高贡献成果-高影响论文-高水平人才培养”这一模式可以推动学科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向纵深发展,形成优势和特色,建立良性循环的机制[3]。学科领军人才少,学科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学科学术创新、临床研究、医疗水平、社会服务等的决定性因素。需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汇聚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形成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带动学科发展。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缺乏联动机制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路径不明,对本科的人才培养重视度不够,学科建设的成效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作用不突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响应和反应机制尚未形成[3]。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一流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动构成现代教育和科技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生在学科中的贡献度与人才培养是统一的,在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这一方面的认识和实践均不够,另一方面各高校没有形成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无法利用研究生教育及科研资源来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4]。
(四)学科管理与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中医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障有待加强,学科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学科建设应从注重数量的增长向注重质量转变,缺乏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缺乏同行学术评价与长期社会效果跟踪相结合的评价制度[5-6]。
二、“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学科发展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学科建设唯有不断创新,把握国家政策,不断进取,把创新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重中之重,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建设工作。
(一)医教协同发展,加强中医药学科投入
强化基础研究,打造高端学科平台,重点重点支出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政策扶持,为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学科软实力,采取多元化方式投入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推动中医药学科建设的科研与学术研究,还要不断加强学科的基地建设,保障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铺好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 网址: http://www.bjzyyzz.cn/qikandaodu/2021/030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