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初探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对中医药的历史脉络、国家政策、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进行了梳理。关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对中医药的历史脉络、国家政策、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进行了梳理。关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白皮书倡导推动中医药全球发展。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会员团体。[1]由此可见,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广泛传播,且已纳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保健体系中,并为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医药对外教育作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药对外教育由学历教育与短期国际培训组成,而短期国际培训在对外教育体系中所占分量并不亚于学历教育。短期中医药培训师资作为培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队伍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医药国际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培训项目师资多为临时抽调,大部分教师国际培训项目授课经验欠丰富,无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员班因材、因需施教。同时,教师已经承担了很重中国学生授课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培训班的授课方式和内容,部分教师也由于此原因不得不放弃培训班授课的机会。没有固定的、一定数量的后备师资力量储备,培训班师资建设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二)语言瓶颈
无法流利地用外语与学员沟通是师资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对于东南亚会汉语的学员来讲问题并不突出,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的解释也可以得到理解。但对于只能接受外语授课的学员来讲,问题较为突出。能直接英文授课的教师中,能够流利地用外语进行沟通的并不占多数。不能用外语授课的教师必须配备翻译,而大多数翻译并不具备扎实的中医背景,理解的不透彻势必会造成翻译上的偏差,授课效果达不到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中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积累师资数量,逐步提高质量
雄厚的师资力量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积累的过程。调动在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国际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并从中选拔资质良好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为其协调各项教学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开展培训班教学。注意搜集每次培训班学员的反馈意见,总结问题及产生原因,开展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加大语言培训力度
不同层次的全英文授课师资有不同的培训需求,积极开展全英文授课师资分级培训[2],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开设长期语言培训班,利用外教资源,从基础学起;对于语言基础好的,开展专项语言培训班,就如何流利的运用外语进行授课开展集训。另外,可选择成绩好,英语发音标准的高年级的留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上,留学生助教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听说造成的交流压力;课下,与留学生助教一起准备教学,时间从容,内容轻松,较课堂直接面对大批留学生更易深入交流。[3]也可采用授课互听、互评的方式,鼓励教师聆听精品课程,学习如何提高外语水平进行专业授课以及学术交流。更鼓励教师邀请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进。
(三)建立短期培训课程体系,规范授课内容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培训班的要求,如,东南亚地区学员注重本国与中国传统医药的互通及深入研究,欧美地区的学员注重中医药的普及以及针灸技能的提高,非洲地区的学员注重药物新技术的开发等,建立相应标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特色。对于培训班授课内容不做硬性要求,但过程中必须包含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并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同时鼓励教师改进传统授课方式,更多地引入小组讨论方式,课题研究方式,情景教育等国外学员易于接受的课堂形式。此外,为吸引学员注意,在授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如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典故等,将这些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知识的接受度。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 网址: http://www.bjzyyzz.cn/qikandaodu/2021/0712/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