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漫谈:生姜与干姜,温表阳里阳大不同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仲景中医师承学堂 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感坤土之气而昌盛,其生用辛散,熟用和中,能去臭气,通神明。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姜),御湿之菜也。”[1]可见古人在造字
仲景中医师承学堂
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感坤土之气而昌盛,其生用辛散,熟用和中,能去臭气,通神明。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姜),御湿之菜也。”[1]可见古人在造字本义上就表示“?”能发太阳之表以化僵,属御湿逐寒之物。
生姜
生姜为老姜所生之子姜,生姜鲜嫩,所具生发之气浑全,气味辛窜,走而不守。书载生姜主治虽多,但总以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为要,其曰伤寒头痛、鼻塞可用者,藉其宣散通肺之力;辛主散,咳逆呕哕必用者,得其开提散郁之义。《神农本草经》干姜条下云:“生者尤良”,[2]取其气性之清烈,以发汗逐邪,宣达胃气,故仲祖立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治表寒诸证并呃逆呕吐者,多用生姜。
生姜辛入肺,以通气宣畅。肺主气,为相傅之官,犹宰相辅佐君主,故通神明,神明通而一身之气正,中焦元气亦定,则脾胃出纳之令行而邪气自不能容,故曰去秽恶。
生姜之辛散伍甘缓之大枣,归卫入营,旋转于其间,则营卫因之而调和,能逐一切外感不正之气。成无己指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3]
生姜若只用皮则辛凉,大凡外皮,多反本性,故寒。以能和脾利水,可消四肢浮肿,五皮散用之,取辛则能行、以皮达皮之义。
脾寒呕吐宜兼温散者,生姜宜煨熟用之,即用草纸包裹,以清水浸湿后直接放入火中,待草纸焦黄,姜半熟为度。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称:“煨姜以和中止呕,用生姜畏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4]
干姜
干姜为老辣之母姜,即种姜或宿根,去皮后依法所制之干燥品,其色黄白而气辛、性温,质坚结,为温中之专药。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5]干姜受气足,体质收束,气则走泄,老而味厚,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治小腹冷痛,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入理中汤,以理中焦,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用于干姜附子汤,则治下焦,附子无干姜不热,大有回阳之力。如喻嘉言所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者,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搴qiān:拔取)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即复合。不知此义者,加增药味,和合成汤,则反牵制其雄入之势,必至迂缓而无功。”[6]
生姜之走,干姜之守,系于老与嫩,犹如人年老之喜静与年少之好动,虽源自一物而大相径庭,干姜能温太阴之阴,生姜可宣阳明之阳。
《本经》、《别录》只有生姜、干姜,并无炮姜,后人将干姜炒至表面呈棕褐色、截面棕黄色,并发泡鼓起、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者,谓之炮姜;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微苦、微辣者,为姜炭。生者热而能散,炮者热而善守。姜味本辛、色黄白,炮过则辛味减、色褐黑,用其黑涩之性,故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认为:“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者,干姜需炒黑,温中宜炮用。”[7]新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则明确指出:“炮姜温中散寒,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姜炭温经止血,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8]
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宜于脾胃寒证。生姜善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是温中散寒之要药;炮姜善走血分,止而不移,长于温经止血。
曹俣
幼承庭训,及长学医,师从荒石、孙曼之等良师修习易道、岐黄之术。学与年俱进,以取象比类与中医气化学说见长,风药的临床应用亦具特色。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 网址: http://www.bjzyyzz.cn/zonghexinwen/2021/0520/1187.html
上一篇:吉林省药监局:北方医药药材公司“销售劣药”
下一篇:哈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