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幼保健、儿童健康管理中医药将“增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开展儿童中医药保健提升行动,体现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有利于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既能凸显中医儿科的特色和优势,又能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现状,从整体上
开展儿童中医药保健提升行动,体现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有利于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既能凸显中医儿科的特色和优势,又能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紧张现状,从整体上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能力。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且病情复杂,其诊疗难度、医疗风险超过成人。儿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包括内科、外科、五官、影像、麻醉、病理等,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事实上,中医凭借“简、验、便、廉”的特色优势,在民间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很多老百姓信中医、用中医,既是中医的受益者,也是中医的“铁杆粉”。家人有个头疼脑热,往往首选中医药,几服小药、几次推拿、几个火罐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小儿积食等病症,中医捏脊疗法可谓手到病除,花钱少、见效快、痛苦小,深受百姓青睐。
宋代名医钱乙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纳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了儿科治则治法,被誉为“中医儿科鼻祖”。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擅长儿科。据《史记》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誉为“神医”。
/ END /
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但儿科医师仅有15.9万人,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儿童看病难的呼声日益强烈。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日前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升降浮沉”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本市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将达到90%和70%。
妇幼保健机构要优化中医临床科室的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中医诊室原则上在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门诊诊疗区域内与相关西医诊室比邻布局。开展孕产妇救治、儿童重点疾病防治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试点,将中医纳入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及妇幼保健机构整合资源开设不孕不育门诊。
有人担心,中医是“慢郎中”,儿科急症多,看中医会不会延误病情?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无论急症慢病都有办法。只要辨证准确、把握病机、用药得当,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例如,很多高烧不退的儿童,在医院输液多日无效,有经验的中医开几服小药即可退烧。
因此,要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儿童。
本市将健全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服务网络,要求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二级分科,逐年提升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到2025年,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和70%,门诊中医药服务量明显提高。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儿科专家。中医儿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医学宝库。
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儿科的经典论述,如儿童生长规律、体质特点、致病机理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妇孺两科,从小儿孕育到生理病理,论述详尽独到。
将加强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不少于30个传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培养不少于4名中医药业务骨干。此外,将制定涵盖妇幼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素养监测指标,形成妇幼中医药健康素养监测指数,动态掌握妇幼人群中医药素养水平变化趋势。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医儿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 网址: http://www.bjzyyzz.cn/zonghexinwen/2022/0513/1874.html